Search

20210626關於陪睡的點點點⋯⋯

陪睡這件事情啊,大概無論過多久都不會讓我...

  • Share this:

20210626關於陪睡的點點點⋯⋯

陪睡這件事情啊,大概無論過多久都不會讓我覺得甜蜜。

當它變成回憶之後,或許會有一點甜蜜,但是説老實話,我覺得即使到時,會覺得回想起來有點甜蜜,同時,我應該還是會覺得「當時非常辛苦吧。」

因為照顧人、為人付出的工作要能覺得幸福滿足,首要的條件就是「自願」,必須是在有選擇的情況下自己想做,才能夠不感到這是一種剝奪,但是為人母親和其他人(有時候包括父親)的差異就在於—

多數事情,母親是沒有選擇的。

沒有辦法選擇想陪睡才陪睡、想陪玩才陪玩,沒辦法決定自己想用什麼方式照顧(而是配合孩子的選擇),可以選擇的情況下出於自願的比例變低,多半的情況,是不管原本想或不想,自己狀況好或不好,適合或不適合⋯⋯

都一樣,身為母親就是會被孩子指定。

翔爸可能還比我覺得陪睡甜蜜,因為他偶爾(屈指可數)的陪睡都像孩子難得賞給他的禮物,就會覺得可愛的小人兒撒嬌躺在胸膛或旁邊都很美好。

但三百六十五天有多少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必須放下,陪孩子一躺就是一兩小時的我,就覺得這件事情很像是義務,是逃也逃不掉的工作,會覺得甜蜜那一定是我狀況好的時候,狀況不好時,我只是非常努力地要自己不要表現出「好想閃人」的念頭,把這份工作做完而已。

自己也覺得那不是最佳狀態,無論對孩子還是對自己都是。

會一邊對就是不肯睡的孩子感到厭煩,一邊責備自己,為什麼對孩子這麼不能包容。

孩子又不是故意的,他們就是—想多黏媽媽一點,想玩耍更久一點,他們不過是——

不知道為什麼沒辦法理解「媽媽也有自己的人生」。

「不能吵爸爸」的概念好像比較容易在孩子的心裡扎根,而「媽媽不只是媽媽」「除了做媽媽以外也有自己的事」對孩子來說似乎很難理解。

孩子很容易覺得「爸爸上班很辛苦」但是很難理解「媽媽跟我們一起玩、一起睡覺吃飯、跟我們在一起,為什麼會辛苦」

我一方面覺得,或許真的有生物性的理由在裡面,但另一方面也覺得這是一種社會的潛移默化。

從廣告、故事、童謠、到網路上大家喜愛熱烈流傳的分享,可以看見我們永遠在放大母親照顧孩子的「幸福感」,強調母愛的萬能,訴說成為母親的女人是如何實現了她的「天職」,因而是多麼美好⋯

所以無論孩子或成人,就更難去理解和認可—做母親當然有幸福時刻,也可能有精神的提升,但多數時候,母職是辛苦,而其他人(包括父親)其實不想做的工作。

母職真的這麼美好而讓人身心靈滿足的話,應該不拘性別而是人人搶做的事情吧,而實際上能在其中達到身心滿足的境界的,往往是經過一番掙扎,或者原本就具有某些非所有人都擁有的條件。

***
陪睡讓我覺得很煩的時候其實我也很責備自己,覺得如果我能力好一點,人緣好一點,能夠擁有更多資源或後援,那些孩子願意轉移注意力去黏的人事物,我能為自己創造「今天想陪睡才陪睡」的這樣一項選擇的話,我自願陪睡時,一定可以跟孩子創造更多甜蜜的回憶。

但我沒有能力把這變成一項選擇,義務的沈重感就揮之不去,而又知道那不是孩子的錯(即使他們天生不好睡、不好帶,也不能說是他們的錯啊)就更覺得,討厭沒有餘裕包容孩子的自己。

所以如果有人看到我對陪睡的種種牢騷而說妳這樣就是不愛孩子或者「媽媽就是這樣誰教妳沒有想清楚又要生」,我是不會照單全收的。

因為如果不愛他們,我覺得我也不會這麼煩了。

就是很愛,希望他們能擁有比我更溫柔有耐心的母親,自己又做不到,才會覺得,啊好鬱悶⋯⋯

#忘了說可以分享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